岁月石板街

  岁月石板街

  去过七宝古镇,去过朱家角,也去过西塘,也去过浏河古镇。最忘不了那条狭窄而悠长的石板街,它是江南古镇的标配。

  石板街的前面是街,两侧是墙挨墙的两层小楼,屋檐对屋檐,中间只留一条狭长的细缝,人们管它叫“一线天”。屋后一条清澈的小河绕镇而过。阳光很难洒在石板街上,常年滑溜溜、湿漉漉的街两边阴沟里布满了绿莹莹的青苔。小镇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条不起眼的水乡小街上。前门是喧嚣热闹的街市,后门是小河上船来舟往,伴着妇女们浆洗衣服的欢笑声,桨声笑语,更是闹猛。抬头远眺,烟波绿影,石板桥、石拱桥,桥影重重,数不胜数。

  一条石板街是古镇的骨骼,也是江南水乡人起居生活的写照。每日天刚泛白,老虎灶兼茶馆的灯早已亮了,炉火熊熊,开水冒着热气,蹿出木板门,弥漫在冷寂的石板街上。赶早市喝早茶的老人来了,一壶茶,一碟梅花糕,喝茶吃糕,闲谈神聊,老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美好辰光。太阳升高了,早茶也就结束了,街市上打铁铺、箍木桶、弹棉花、织土布、修雨伞、酿米酒、腌腊肉……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三百六十行,一人爱一行。当阳光洒在斑驳的石板街上时,古镇上热闹的早市也结束了,石板街又恢复了小镇的宁静。当夕阳西下,吃夜饭时,各家窗户飘逸出饭菜的香味,弥散在“一线天”逼仄的空间。邻家迟归的女孩,皮鞋敲击石板街,发出“笃笃笃”美妙清脆悦耳的声响,而衣襟上挂着一束半开的茉莉,别有一种“斜插茉莉绿云香”的芬芳。

  一条石板街,曲曲弯弯通向镇口水码头,石板街紧连各乡各镇各县各市,也连着大中国。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街,千百年来,人踩、马踏、车碾,光洁的石板,早已变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面目全非。每次落脚的瞬间,都会真真切切感受到圆润的脚窝里,还保留着唐宋时温暖的履痕,站在古镇的放生桥上,满目都是尚未散尽的元时烟云,流水潺潺,时光如同停滞,犹如置身于唐宋时青浦青龙古镇的石板街上。青龙古塔高高耸立,隆平寺钟鼓声不绝于耳。青龙古镇亦称青龙港,唐宋时期,商贾云集,桅樯林立,万舸千帆,一派繁忙的盛景。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当年青龙港,是不折不扣的国际贸易中心,角色类似如今的浦东自贸区。

  如今青龙变白鹤,青龙古镇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石板街也荡然无存,只剩青龙村沿用历代旧称。地标一样的青龙古塔,孤独地竖立在田间,照旧是乡村别样的景致。

  行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街,冷不丁现身的河汊笼络着古镇的边边角角,有着藕断丝连的热络。傍河的民居随着河流,曲曲折折一字排开。黛瓦下,严丝合缝的木质窗棂,就像开在粉墙上的眼睛,隔河相望,眉目传情,掉在小河里的影子,早已被桨橹改变了原形,吱吱呀呀的小木船,行驶银闪闪、明晃晃的水面上,它是古镇人家的“奔驰”和“宝马”,男女老少摇橹的普及率也远远超过开汽车的。不过他们摇船无须考什么证照,因为生活在水乡,从小就练就了打鱼摸虾的本领。你看身量高挑的俏船娘,昂立船头,哼着吴侬软语的船歌,满眼秋波。

  青青石板街,依水而筑,傍水而居,它是凝固的风景,也是流动的音乐。看那街上奔跑的少年,犹如迎风弹拨的心弦荡起涟漪片片。

  江南水乡有灵动,石板街是古镇的魂魄。尽管朱家角、七宝老街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油漆的街铺,高挂的红灯,那是浓妆重彩的妆扮,那是设计出的江南古镇,惟有脚下踩着的石板街,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的原本。

  水乡古镇,因为有了那条弯曲的石板街,千百年来从不被人们遗忘。作家们为它留下美丽的文字,诗人为它浅吟低唱,画家为它精心作画,摄影家为它拍照……所有这些表达浓浓的乡思。

  吃口状元糕,喝口阿婆茶,那是水乡古镇生活的真实。而流连于经历千百年,延绵数万里,被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踩踏过的那条光溜溜的石板街,远离躁动不安和恐惧贪婪,回归“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和恬淡。

  悠悠长长的石板街,历经了千年沧桑岁月,也承载了南北游子满满的乡愁!

   

12下一页

来源: https://sanwen.aiisen.com/sanwen-518986/
更多资源请访问: https://sanwen.aiisen.com/s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