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有毒?

  乡贤王明夫先生主编的《三度修炼》里说的“三度”,指的是“态度,厚度,气度”,丛书观点认为,“端正态度,积累厚度,培养气度”是成就理想人生的重要条件。丛书5本一套,除了上面列举的“三度”分别成篇各为一本外,另加职场篇和理想篇两本。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心灵鸡汤三五碗吗”?闲时也有读者这样“评论”,说这话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读完这套丛书。

  “心灵鸡汤”的基本特征有“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三度修炼》丛书中的许多观点令人受益的、励志的,但是,她绝对不是属于急功近利“成功学”那种。如果硬是要将《三度修炼》的内容往“心灵鸡汤”这边“套近乎”的话,那她亦不属于快餐式的,而是“套餐”式的。其实,“鸡汤”是有营养的。在当前“压力无处不在、浮躁隐弱于现”的环境下,把她当作怡情的安慰剂,或者遭受挫折、承受抑郁时,当作移情的“打鸡血”,也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微信普及化后,由于手机朋友圈和一些微信群里,充斥着大量“心灵鸡汤”,为此,有许多网友高呼“鸡汤有毒”。心灵鸡汤是否“有毒”,或者营养有多少?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话题,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命题。在此,不去讨论。只是复制一下“百度百科”里对“心灵鸡汤”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解释:心灵鸡汤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

  《三度修炼》丛书不是单个人的说教,篇目以王明夫先生的文章为主,也有不少其团队成员之作,还特选了一些名家名人文章。丛书里的文章体现出兼容并包,来源广泛,有会议讲话,有工作日记,有邮件、博客、论坛里的文章,有些点滴思想、成长经历也能入篇,但是不能简单理解成一种“成功学”。丛书中还选编了一些名家的特定文章,例如“气度篇”里,选编的当代著名学者何新文章《气吞寰宇、冠绝古今》中,选录了毛泽东1917年24岁时写的《心之力》全文,此文被杨昌济老师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曾几度失传,后来被毛泽东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中发现传出。“厚度篇”里,选编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颁奖仪式上的致辞《表面是诺奖,底蕴是生活》。“态度篇”里,选编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文章《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甚至还选编了一些不知名人士的内容,例如“理想篇”里选编的《活明白——人生问答》里的经典问与答,“职场篇”里选编的《从改变自己开始》有关伦敦一大教堂里的“无名氏墓碑”和美国“推销大师原一平”的两则短文,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三度修炼》丛书形象地告诉大家,人生就像是睡莲,成功是浅浅地浮在水面上那朵看得见的花,而决定其美丽绽放的是水面下那些看不见的根和本。丛书的作者们认为,在求知和做事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培养“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做好自我管理、平常心、培养出良好的生活和职业习惯”等态度,保持责任感,把培养自身能力放在首位,努力改正自身缺点,培养一堆好习惯;在良好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讲究方法,循序渐进的积累“知识结构体系学习积累,案例学习,工作历练,职业工具、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国学培养素养,社会洞察并总结”等厚度,丰富足够的底蕴,厚积薄发;培养气度要从“慎独”开始,注重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境界修为,做到“内圣”,还要向例如王阳明、曾国藩等高境界的人学习并实践,以贤人为榜样来培养自己的气度,进而对态度和厚度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度修炼》系列丛书里编入的文章,相信每一篇都是经编辑及主编从大量文稿里认真遴选出来的,有如大海淘金,必定开卷有益。可惜的是目前没有全都精读完,按理应该没有资格写读后感,那就算“选读偶感”吧,偶感更是浅尝辄止。

12下一页

来源:查字典随笔网 https://sanwen.aiisen.com/suibi-14586/
更多资源请访问:查字典随笔网 https://sanwen.aiisen.com/su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