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平民化更贴近生活

散文的平民化写作,是我好些年来一直在思索、在探究,也在实践着的一个理念。

所谓“平民化”,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所谓平民化,是指一般人都具有了生存发展的权利,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人人平等。

写作的平民化,是指关注生活的原生态,关注生命的个性发展,以平等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创作趋向。

我认为,“散文的平民化写作”,首先,要求作者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当作一介平民,放低自己的身姿,确立“众生平等”的理念。不去炫耀自己的官职、各种身份头衔、地位的显赫、成就的显著以及经济上的殷实、富有;不把自己当作知识精英、精神贵族等等。有些作者或者所谓作家,有意无意地在文中显摆自己的贵族身份、自己的官阶职位等,更有甚者,在散文中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吹捧自己。

其次,把平民当作散文中的主人公,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他们的人生况味,与他们心灵相应、同喜同悲。我眼中的“平民”是:普通百姓、小人物、底层人物、边缘人物、中间人物、弱势群体……

当然,散文的平民化写作,不能仅仅理解为写小人物、小百姓和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可以为满足和愉悦自己而写作(或曰性情写作)。兴之所至,任意挥洒,书写自己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思考,抒写自己对人生未来的价值取向等等。

与“散文的平民化写作”相对应的是“散文的贵族化写作”。

我国散文的贵族化情结由来已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没能打破,近几年似乎更有非“贵族化”不可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全国主要散文刊物和重点文学期刊中的散文专栏,特别是散文年度选本上,尤为突出。

散文创作的贵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回避底层、回避现实、回避矛盾,转而选择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小资生活等等题材。它已经变成我国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某年度的某个散文选本,入选的50篇散文中,写底层百姓生活散文的只有5篇,而写历史、人文、小资、游记、名人等等的散文却有45篇。而同一年的一部小说年选,作品全部都反映现实生活,这本年度选本的内容简介就明确地说:“中短篇小说以其适宜的阅读长度和对现实生活的迅速反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实,我国散文一直就有着“贵族血统”,其源头是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说理散文。“五四运动”以后,散文在语言形式上有了根本改变,出现了从贵族化向小资化的转变,鲁迅先生也竭力倡导文学大众化,但真正描写底层百姓的散文还是没有占据主流地位。广大读者对散文阅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散文传播更加小众化。

我国散文产生贵族化倾向的原因,不但源于散文的贵族血统、散文传播小众化等,还因为有些散文作者自身就存在浓厚的“小资”情绪和创作审美困惑。散文的在场性要求作者的亲历,但现在的散文作者大都不是普通百姓,回避底层、回避现实,是作者阅历造成的题材缺陷。大批散文作家一窝蜂地去写历史文化,写游记,写名人轶事,对现实生活关注的缺乏,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已经有一些年头,所谓的“文化大散文”写作,为不少散文作家青睐,他们借助历史资料(甚至肆无忌惮地抄袭他人的作品),加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到实地获得的一些肤浅感受,洋洋洒洒,动辄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几十万字。当然,不可否认,其中有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大多数是缺乏真情实感,缺乏艺术质量、缺乏文学品位的。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批评说,“所谓文化大散文,最大之弊病是没人味”。即缺乏最基本的散文所应具有的“真情实感”。最近看到有评论家批评说,余秋雨之后,“文化散文变成了一些人的文化游记、文化撒娇”;“躺在史料的脂肪堆里,把陈芝麻烂谷子秦始皇老奶奶的裹脚布翻腾出来臭大街,目前这种散文还没有丝毫退潮的意思,很多人写得很起劲……”

“打工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所倡导的散文新思维,都是对散文贵族化的一种“反叛”。散文作者只有以平民化的姿态,将自己真正融入生活,其作品才能克服贵族化倾向,让散文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历史是大英雄、大人物与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平民百姓共同创造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敬重、佩服像梁衡那样的有条件、有能力写大人物的大作家,而我愿意自己永远是一介平民,永远当一个平民作者,与平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写照,为他们立传,为他们歌唱,为他们呐喊。不端架子,不摆谱,永不把自己当作所谓的“知识精英”。这丝毫不降低自己,不委屈自己,绝不“卑微”。

来源:福建日报

12下一页

来源:查字典文学资讯网 https://sanwen.aiisen.com/zixun-787/
更多资源请访问:查字典文学资讯网 https://sanwen.aiisen.com/zi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