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酒邀月
  八月仲秋,明月高悬。又是异乡游子相会月下尽吐离愁别绪的时光。登临高顶,把酒对月相酌,心底按奈不住迸发的咏月欲火。月早已被古今大家手笔写尽,我一山野匹夫,自愧没有太白之才,岂敢班门弄斧。怎奈我常于夜廊漫步,自然和月有约,只好一吐为快。好在山酒在薄是乡情,只得任大江东去了。

  山顶赏月和漫步在皇家园林中观月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山巅上的月自然比园林中的月要大、要亮、要圆。园林中可以望月,山顶可以邀月。站在高耸的山石上,我的心境变得异常开朗,胸襟也就变得异常开阔,视野也就变得异常广大起来。别人是登顶看日出,而我是登顶赏月,我是带着对月的特殊情感才踏上此行的。在这里我可以和月促膝相谈,可以细理生活的情节,可以无拘无束尽诉心中的苦痛。此时的月是明解人意的,她用明亮的水晶般的心抚慰着我,使我从心中升腾起一股日以继夜为人类文明而奋斗的激情。月也是很会安慰人的,她托出月宫的美景,使人想到生活其中的嫦娥和吴刚仙人。想她们挥长袖而漫舞,捧“桂花”而高擎,永远的年轻和永远的妩媚。月文化在中国是久远的,上古时《后羿射日》中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直到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苏东坡的“一石击破水中天”,直至今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无不堪称是咏月的佳作。我们民族对月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月是神话中天庭的圣殿,也并不不仅仅因为古时候人们追溯的最高境界是仙境。而是因为月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可违抗的“天意”,我想这天意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民族的团结、祥和、繁荣和强盛。这就是月之所以成为全民族向心力的原因所在。

  我痴情与月,因为月是有品德的。月的伟大并不在于它有无灼人的光辉,而在于它能在漫漫暗夜中挺身而出,为最需要的人们送去光明与希冀,月的高尚之处恰恰在于它是雪中送炭的。月又是倔强的,无论是圆是缺,哪怕它只有一缕微光,也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给长夜以更多的悄然和温馨。总是在太阳刚落时便悄然升起,为那些需要光明的人们义无返顾地撑起夜航的风帆。月更是无私的,当辉煌的太阳升起在天边时,她从不去争夺太阳的光彩,而是静静的悄悄地离开。给世界留下的是崇敬和希望,唤起的是自尊和威严。

  我对月的一腔赤诚,是因为月给我的太多太多,对我的启迪太大太大。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是一颗颗皎洁的月亮照亮了我的人生。这些无私的月默默地充当了我进入理想殿堂的阶梯,把我从绝望地呻吟中,痛苦的挣扎中拉向理想的彼岸。三年困难时期,在我家几天揭不开锅时,,送来一碗红米的董二姨,帮我度过难关现已长眠地下的老村长,在我工作受挫时替我大鸣不平的老工人吴师傅,还有给我发稿数年至今仍不相识的北京等地的大编辑,这一颗颗皎洁的月在有的人看来或许算不了什么,或许他们的光是那么微弱,但对我来说,他们却是我心中最大最圆的月亮。她使我猛醒,使我成熟,催我自新。她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给了我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力量。没有他们,我或许不会再度扬起生活的风帆。人世间若都象这明月一样,何以还有血腥,还有黑暗和不平?

  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突然我发现一颗颗硕大的明月从天际向我飘来,他们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是血战日寇的台儿庄全体将士,还有江姐、杨靖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几片浮云飘过,遮挡了我的视线,待我擦拭双眼,他们已伴清风飘然而去。

  我在民族的长河中寻找着这一颗颗明月,他们在哪里?我多想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和他们相约。他们在哪里?我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对着白云喊。高山回答我,大地回答我,白云回答我,他们在白山黑水奋起的呐喊中,在呼啸的南沙海战里,在焦裕禄治理贫穷彻夜不眠的灯火里,在留下孔繁森足迹的青藏高原上,在海内外莘莘学子报效祖国的步履中。这一颗颗璀璨的明月,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心血捍卫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换来了祖国的繁荣和强盛。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国家的脊梁,他们是我们国魂民魂的杰出的代表。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理想之所在。数百年来,帝国列强一直想打碎中国人心中的月亮都没有得逞,今天,那些欲挟洋人以自重的丑类打碎中国人心中的月亮的梦想是同样永远也办不到的。

  让我斟满家乡的山酒,把杯高高举过头,洒向月宫,洒向天空,洒向群山,洒向大地。但愿那些已去的和后来的,为中华崛起而抗争的每一个炎黄子孙能满饮此杯,分享这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夜晚,共享我们民族繁荣昌盛的今天和明天。

  (本文已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4月8日"神州"文学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