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李先生之邀弄稀饭,不小心把稀饭弄成了粥。那就稀饭与煮粥都来吧!其实,生活就如煮粥,煮稀饭,半斤对八两,反正都差不多在一条水平线上。
——自古至今,鬻画,鬻文都行,粥不鬻也!
煮粥,现代人叫稀饭。当然煮粥与煮稀饭的做法不尽相同。稀饭,一般为大米饭冷后再加水煮软而成,具有清淡甜润,绵软适口的可食用性。当然,还有很多种粮食制成的稀饭,比如像北方的小米粥,玉米粥,薏仁米煮粥,绿豆或红豆配大米或小米煮稀饭,等等不一而足。
粥,有着特定的烹煮范围,食材配置多样化。讲究大火烧开,小火文炖,慢慢地让其糊化。粥,讲究口感,一般都黏黏糊糊的浓稠。这种黏黏糊糊的粥,吃在口中,嘴巴抹都抹不干净。以至于人们常常把那些不怎么洒脱的人形容为黏糊就是这种原因,那种性格就像油抹布一条,拧也拧不干,擦也擦不净,就感觉黏黏糊糊的摆脱不了。所以,粥的性质是温中有厚,绵而不腻,但有很强的亲和力。
稀饭,自然就简单一些。用煮熟了食物再汆水作二次加工,虽然也会有黏黏糊糊的品性,但稀饭讲究的是稀而清淡,爽口,洒脱,就如某些秉性大度者,事情办完了两只手一摊,潇潇洒洒地走人。不倒江湖,不拖泥带水。夏天,口干舌燥时,如正好有一碗凉凉的稀饭,端起来一碗稀饭就可以一气喝个精光,那种惬意只有享受过了的人才有体味。
粥与稀饭一般适宜于年老体衰,食欲不振者,口干舌燥者食用;或者婴幼儿,脾胃不和者食用。偶尔食用一碗黏糊糊的稀饭,一碟小菜,尽可显示其生活之简朴。曾记得早年吃食堂,早餐在食堂窗口要一个馒头,一碗黏糊糊的稀饭或稠一点的粥,其口感之清淡,其食用之方便,是为最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按照医药与营养学的观点,粥与稀饭,不能长久食用,特别是其中配制了其它食材或药材的稀饭,更要有节制地食用,否则,伤身体又伤胃。长期食用绵软软的稀饭与粥会降低营养吸收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因为稀饭与粥很容易进食,不需太多的菜蔬佐胃口,减少了吸收其它营养的机会;二,进食过程简单,速度太快,食用者无暇顾及其它食物的摄取;三,烹饪稀饭或粥的过程太久,破坏了食物中的某些正常结构,降低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四,食用添加了药材的稀饭,隐含着不健康的其它因素。正常的生活,应该坚持无病不吃药的原则,不要盲目的相信食疗的作用,否则,会得不偿失,对身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有鉴于此,长期喜欢食用稀饭者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偏颇,偏于某种食用习惯,就会降低人体的营养摄入量,从而不利于健康。
说起来吃稀饭,小时候读百家姓时,有一个很特别也很善意的调侃。在百家姓里面,是每四个性姓氏一组,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四个姓氏组成一组,读起来朗朗上口。当念到“云苏潘葛,奚范彭郎”时,就触及到了同桌两位同学的姓名;一位同学是班主任奚老师的女孩叫奚范,父姓奚,母姓范,就组成了“稀饭”。另一位男同学正好叫彭郎,两个人是要好的朋友,自然就坐在一起。奚姓在排百家姓第在四十四位,当念到了了“云苏潘葛”四个性氏时,大家就不好意思念再念奚范与彭郎了,就接着数数字,因为奚在第四十五位,同学们就齐声数,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然后哄堂大笑。读百家姓一般是上自习的时间,可以轻松轻松。再者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清贫的奚老师家里几乎天天吃稀饭,常常有戏谑者就叫喊奚范,你家稀饭熟了,嗟!来食之。那些记忆中的调侃,常常让人想起来就有忍俊不住。
中国南方为大水稻产区,膳食结构自然以大米为主食。以大米做饭,中国人并不像某些西方人用水直接煮米,再加一些蔬菜,弄成菜不像菜,饭不成粥的食物。一般人家都是先以水煮米,至半熟,滤出米汤留下煮粥。再用木甑蒸熟米为饭,蒸出来的米饭洁白如银,一粒粒喷香松软,那是我国民间最传统的烹饪米饭的方式。滤出的米汤就如牛奶般乳白,用其煮出来的粥绵软可口,比较起直接用大米煮稀饭,无论是从味或色泽都是佳品。
我们的文化里,自古有鬻歌,鬻画,鬻文都行,唯粥不鬻也!意思是你没钱了可以去唱歌换钱,可以去画画换钱,可以作文去换钱,唯独不能卖粥。粥是庙堂,朝堂救灾施舍的东西。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乐在其中之说。其实种粮食不易,做成一粥一饭也不易。当思贫来家无粮,知点滴食物为辛劳所得。故此应该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优良的风尚。
在当今鼓励消费的大环境下,节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按道理你自己消费还是用的自己的钱,不知道钱从何来。就如一锅粥,吃一碗就少一碗,世无常盛,家无常有。还是应该珍惜一粥一饭一碗水,细水长流才是根本。
煮粥,熬稀饭,当不求鬻。百姓生活,条件并不要很高,不奢望天天山珍海味,并不要日日鸡鸭鱼肉,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有一碗黏糊糊的稀粥,就着一碟辣萝卜,吱溜溜喝一碗,就是人间幸福生活。
12下一页
来源: https://sanwen.aiisen.com/sanwen-523632/更多资源请访问: https://sanwen.aiisen.com/s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