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延印象
  久闻伯延古镇大名,今日有暇成行。

  秋高气爽,白云飘荡。一路掠过邯武公路两旁无暇顾及的风景,行至伯延镇里,便渐有林林总总、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映入眼帘,浓浓的厚重感沉沉甸甸,彰显着与众不同的古朴典雅,犹如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鹤发童颜,彬彬有礼地向人们作揖致意,无形的风骨里,像是无声述说自己独特的前世今生。

  我们简朴的一行人,喜欢直接划重点。因此便随导游先到徐家大院。

  这是一座清末民初的典型民居建筑。曾经游历过大半个中国,这样的古建见到的不多。庄严宏伟,独特精美。昭示着在那个时代,徐家是乡间为数不多的富豪。而这座独特建筑的一点一滴,都在向我们做出有力的注解。

  从现在的伯延镇先进街元宝坑往西,称为徐家街,均属徐家房产,布满整整一条街。庄园正面临街三个大门一字排开。正中大门圆拱券,东西两侧则是海青门楼。庄园保存完整的主要建筑是西侧大院,南北80米中轴对称,由四个大院相连组成,前后九门相照依次排列。整个大院错落有致,风格不同,功能各异。彩绘异常精致,石、木、砖三雕精美;那翘檐抱厦、五级青石、浮雕狮头,一处处让人目不暇接;更有那大门墩、高门槛、黑漆门。两侧石狮身高两米,附近各配上马石与拴马孔。彰显出十足的豪富,张扬着毫不掩饰的奢侈,透出一种外露的威严,释放出一种阔绰大气。怪不得一落成便威震八方,引起轰动。

  而更为引人入胜的还在后头。

  接下来,我们走进了伯延房家大院。从清朝乾隆中后期到清末民初,大概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在伯延老街西南角,逐步形成占地百亩的“品”字形城堡式古代建筑群。宏大的规模,独特的布局,令人叹为观止。33座大小院落,600余间房舍,已近大半个故宫的数量。经营的药店与商号,遍布大半个中国。

  房家西宅区、老宅区、书房区,以“西大房家古道”、“北房家古道”、“南房家古道”为界,将房家大院划分为“品”字形的三片儿。南北古道两座高大的拱券式大门,为进入房家大院的必经之路。每座院落配以独立的门楼防御功能,与南北古道两座大门以及整个院落互相呼应,形成协调统一、布局完整的安保体系。整个庄园,曲径通幽、神秘莫测、壁垒森严。

  房家庄园的与众不同,是在古老建筑的形式中,融入了西洋元素,在中外元素的高度融合中,步步得以升华,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落成如此规模的庄园,象征着房家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阶段,这便是房锦云时期。

  房锦云(1862~1926),一代名人。不仅富甲一方,而且开仓济民,兴办学校,捐资助教。一九一三年捐巨款资助北京国民大学成立,一九一七年国民大学改名中国大学之时,又出巨资修建师生宿舍,是闻名遐迩的开明人士。其留学美国的三子房续尧,曾任北京文化大学校长。而他们的昌明至礼,更体现在庄园建设的元素之中。

  悬于寨门之上的石刻“止于至善”和后面的砖刻“敦厚义礼”,寓为诚信经营、与人为善的行为准则,也是劝诫子孙的道德要求,并践行于赈济灾民、扶危济困、知书达礼、兴办学校的言行当中。而高悬于主门之上的“敦厚乡邻”巨大匾额,盖有大总统印,乃是孙中山1912年为房家颁发的奖匾。显赫的声名融于斗大的字中。而另一块”育我菁莪“的大匾,则是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特为感谢房锦云的捐资题赠。那时候的房锦云就已经是“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典范了。而成为整个时代的口号,则是当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九十年代。这些耀眼的匾额,彰显传统文化之精髓,表彰为世之表率,饱含现代价值之理念,融会贯通之中,通透出构建的精妙。

  更为精妙者,是庄园古道尽头的那一整块的青石影壁。这影壁4米之高,3米之宽。影壁上,雕刻有20多种花草,30多个人物。体现人生的松竹梅、福禄寿三星图,位于正中。明八仙、暗八仙(八仙的法器称暗八仙)分布于内四周。荷花、牡丹、桃子、石榴、柿子、蝙蝠等,构成于外四周。最下方,则是渔夫、樵夫、耕夫、书生,阐释“渔、樵、耕、读儒家之学说”。极少见于在一副精雕中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整个影壁,构图精美、雕刻绝伦,寓意深远,堪称国之艺术瑰宝。

  观完影壁,以为到此结束,却不然另有洞天。

  这影壁后面为空,通于地下密室。影壁之上,有两个圆形的石雕松叶,待将两片松叶揭开,便是两个如拳大小的石洞。从影壁后面的密室,可作为对外的枪眼,把来犯之敌,消灭于猝不及防的暗枪之中。

  很有些意料之外。这精妙的艺术作品在把人们带入圣贤之巅的瞬间,顷刻又把人们拉入险恶莫测的现实。这是不是暗喻:再美好的向往和理想,也必须基于实际,立足当下,勤奋耕读,居安思危。或许,这是高明的设计者,画中有话,弦外之音吧。

  伯延不仅如此,数得上的大商家还有朱家、程家、翟家等等,以他们为首,汇成了驰名的以丝绸、药品为主的武安商帮文化,在东北、在上海、在各地有名的商埠,甚至在丝绸之路,都留下深深的印痕。

  伯延,从来不曾错过。每个历史时期都不同凡响,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浓墨重彩。

  抗日战争时期,刘邓一二九师在这一带领导抗战,重创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边区政府驻地。著名的高树勋起义在此接受改编;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进驻伯延调研,为决策国政,解散集体食堂,提供了有力借鉴。催人泪下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即取材拍摄于此。

  红色文化,更为伯延增添了色彩,形成了完整的古今文化脉系,加深了历史的厚重,丰富了底蕴的积淀。因此,伯延先后被国家命名为:

  全国重点镇;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这应当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这块位于武安东南部,南依鼓山,北临洺河的风水宝地,如今更具特色:西部的煤炭,东部的建材,宜林山坡地的退耕还林,花椒、大枣、核桃、柿子等林果的科学种植,形成了伯延经济建设的独特优势,凝聚了较强的竞争力。在与伯延镇杨博书记短暂的接触中,那种朝气、信心和自信,与充满活力的伯延一样,给人一种激情、跃动和起飞的感觉。

  归途意犹未尽。身已去,心,如同留在了那片风光旖旎、秀丽景色之中,体味着那层沉甸甸的厚重,感受着那股蒸蒸日上,领略着那般日新月异。丰收的景象,美丽的乡村,和那古今元素组合成一部优美的神话,谱写出史诗般的篇章,继续演绎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