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将职业教育做到足够吸引人
  
  记者: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现在好多学生不愿去读职业学校,留学回国人员不愿到企业一线工作,您如何看这些现象?
  
  吴启迪:我们一直讲“360行,行行出状元”。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很多人不愿去读,这有观念上的问题。当然,我们没有将职业教育做到足够吸引人也是我们的问题。我想,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如瑞士,大学毛入学率只有27%—28%,尽管它完全有能力使毛入学率达到更高水平。他们的大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就分流了,去读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资不比大学生低,入钟表行业的,工资可能比教授还高。瑞士并没有说这部分孩子不能进大学,但它是用收入来调节,这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比如提高技工、高级技师的工资,紧缺人才就要有“紧缺的”工资,以此来吸引他们。现在有一种做法,要求师范生进校先签约做10年教师,我对此不太认同。最后做不到这种承诺的人还是蛮多的,宁愿赔钱。我觉得,要在输出端购买服务,当教师,尤其到西部,就要给予好的待遇。以前我们有过的,比如新疆的地区工资比上海的高。所以,我觉得是可以调节的。
  
  争取海外人才更多地回来参加国家建设,各地的出发点都非常好。但现在也有些不规范情况,如有的脚踩两只船,外面有一份工作,国内也有一份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些地方比较模糊,在教育界也有很多的议论。还有的人本来说好在国内待3个月做教学和研究,实际上是待不了这么长时间。我认为还是要规范起来。
  
  记者: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学校和地方上有人才指标。有些地方为了撑指标而降低标准,只要答应来就行。
  
  吴启迪:这对引进的人才本人和学校都不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再有一方面,这些引进人才回来以后,跟国内工作的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现在“千人计划”已经发展到“万人计划”。从总体上讲,争取人才回来是桩好事,我们希望把好事真正办好,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刚刚讲到的一些弊端。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所讲的,要让留学人员“回国有用武之地,在外有报国之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这既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您心目中,何为“更好的教育”?
  
  吴启迪:我理解的“更好的教育”,不像美国的,也不像欧洲的,是中国自己的。从中小学来说,要解除孩子的负担,要给他们留有空间,发挥创新能力。其实我觉得,现在的高中到了第三年基本上就是复习备考了,这种状况是不好的,能不能通过一些改革,改变这种状况。就高等教育来讲,要更加往培养创新人才这方面去发展。我支持大学生去参加一些竞赛。我认为不只是异想天开才叫创新,创新的背后往往要有实践,要动手,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另外,讲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认为需要强调价值观问题,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成功的前提。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我们的教育,我认为也应该有自信。只要在现有基础上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稳妥地发展,踏踏实实地再干上十年二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提供给老百姓的教育条件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