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普法

朱元璋是个典型的草根皇帝,他从小讨过饭,当过和尚,饱受乱世之苦。于是,他在打了天下当上皇帝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把那些功臣们的兵权解除,而后给他们荣华富贵养起来,以除隐患,防止别人也学他来个“黄袍加身”。再就是立马整饬法治,试图以法治国,实现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为此,朱皇帝竭尽全力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颁布法律,二是开展普法教育。

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比历朝历代都要严厉得多的法律——《大明律》。他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才能把那些想犯上作乱的人弹压下去,才能防止官员贪污受贿。特别是对贪官的惩罚,可谓极尽严酷。《大明律》规定,对贪污60两银子的官员,就要处以极刑——“剥皮揎草”。被“剥皮揎草”的官员,先由行刑的人用刀子从其后脖颈开刀,顺着脊背割一条缝,然后把皮肤向两侧撕开来,皮肤被剥下后,再填上草,缝起来,这个“皮草人”就放在衙门里的官座旁,以此警示其它官员。在当时,60两银子还不够买一套像样的房产,因而,这种惩罚是很重的。

朱元璋还生怕那些负责编辑的官员吃不透他的某些意图,甚至亲自动手去收集,可见其良心用苦,也说明他是真心真意想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在洋洋洒洒的《大明律》中,最为得意的几篇是朱元璋亲自动手编的《大诰》——《大诰初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大诰》是一个史无前例大杂烩,它针对全体臣民,有训诫,有案例,有惩处规定,将法律条文、案例分析、道德说教混合一起,虽说有些不伦不类,但却通俗易懂。

当然,颁行《大诰》不是目的,朱元璋是希望全体臣民认真遵守,活学活用,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大诰续编》规定,“斯之上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户户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也就是说,要是哪家没有《大诰》,或者不好好学习《大诰》,一旦被官府查到,就要被流放到天涯海角。为此,《大诰》先后印了1000多万册。其时,全国也就5000万人口,而农村里大都是文盲,差不多每户有一册《大诰》,可以说是开创了古代印刷史上的奇迹。

这还不算,为了让《大诰》深入人心,朱元璋多次降旨督促臣民学习,不但检查大臣的学习情况,亲自给他偿讲解《大诰》的精神实质,还命令把《大诰》列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时也要有《大诰》的内容。更有意思的是,朱元璋还在京城举办活学活用《大诰》演讲会,邀请那些学习《大诰》的积极分子到京城比赛,根据表现,分别评出等级,颁发奖金,给予表彰,对那些特别优秀分子,破格提拔当官。据史料记载,全国先后有近20万学习《大诰》的积极分子会聚京城,这些精英不仅可以在皇帝面前讲读《大诰》,而且吃住行由公家报销。朱元璋还下诏,谁犯了罪,只要家里藏有一本《大诰》,就可从轻处罚,反之,罪加一等。从选编颁布《大诰》,到印刷、宣讲、治罪的这些做法,我们还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中的学《毛选》的做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扯得有点儿远了。

话再说回来,朱元璋本以为像这样大张旗鼓普法宣传教育,大家一定能把《大诰》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造成一个风清弊绝、天下太平的法制社会。可是,令朱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势造了,秀作了,人杀了,而贪官并不见减少,盗贼反而像割草一样,一茬接一茬的往出冒,社会秩序更没好到哪里去,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灰心丧气。他死了以后,各种暂时被压下去的社会问题又重新反弹。时间不长,《大诰》就被人冷落,以致忘记,甚至到后人修《明史》时,搜遍全国各地,竟然连一本完整的《大诰》也没找到,即便是江南宁波天一阁,也只有一本残缺不全的《大诰初编》。要知道,天一阁可是当年全国最大的图书馆,这对朱元璋普法教育的初衷不能不算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生活中,理想与现实总会有距离。人需要有理想,但一旦成为理想主义者,后果就可怕了。朱元璋的普法教育,就是一面很好的历史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