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拖鞋,手持木勺或搪瓷脸盆,约好小伙伴,哼着蹩脚的儿歌,直冲温润的稻田,赶快去捉泥鳅,这是童年时期常有的事。说起捉泥鳅,包美圣首唱的儿歌《捉泥鳅》必定会浮现,这是侯德健作词和谱曲的歌曲:“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化肥、农药,以及紧接着的除草剂大规模使用之前,稻田存有许许多多的鱼类,小鲫鱼、彭婆腊子(斗鱼)、黄鳝、小稻虾,特别是泥鳅最常见。因此,捉泥鳅成了那时农村最常见的适合男女老少的活动。这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收获泥鳅,可以改善伙食,还可以将多余的拿到集市去卖,泥鳅营养丰富,或煎或炸或煮,我们老家最有特色的是泥鳅炆芋子。据说在日本,泥鳅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现在,我们这里的野生泥鳅也成了稀罕物。
那时晚稻刚成熟季,农民们纷纷在稻田抽沟,排干稻田里的水,以便收割,以便冬种,晚稻割完,秋收结束,稻田暴露在山间的房前屋后,这正是捉泥鳅的最佳时期。
赣南的秋冬之交季,无论晴天雨天,气候适宜,不冷不热,很适合野外活动。这个季节捉泥鳅要讲究方法,才能捉得比别人多。吃过早饭出去,首先要寻找排水较难的“烂骨田”,因为这里一般汇聚更多无处逃散而且来不及潜伏到泥土里的泥鳅,清理完“烂骨田”的残水后,可以慢慢悠悠的直接用双手小心翼翼的清翻软泥,一只一只肥胖的泥鳅任由活捉,有时薄薄的翻开一小坨泥巴就有好几只,简直像自己圈养的泥鳅田,这是最事半功倍的捉泥鳅了。此外,那就寻找稻田里所抽的排水沟,沟里以及排水沟两边比较湿润,集聚的泥鳅更多些,将泥盘移开,往往就有捉泥鳅裸露出来,或者蜗居在暴露的洞口,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滑溜的小洞口就有一只泥鳅,也是收获满满啊。较费事的那就大田里四处寻找泥鳅洞了,如果稻田泥土比较湿润,也可直接用手指顺着小洞挖下去,一洞一泥鳅也是常有的现象,如果田土比较干燥就得借助锄头,往往也是挖一洞就有一两只泥鳅。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捉泥鳅方法。早晚两季水稻插秧前,农田翻耕好并被耙平整,怎样将潜藏在水田里的泥鳅活捉上来?群众有大智慧。能工巧匠用竹篾做好了捕鳅“神器”,这是一种竹制捕鳅具,我们管它叫“泥鳅垒(音)”,这是一种进口大而且紧实、尾部出口收放自如的竹制工具,具备吸引泥鳅进来的方便入口,而且还安装好了防逃机关,专门放在水田里捕捉泥鳅、黄鳝。下午,带着弟弟们挖好蚯蚓,将谷壳炒香。傍晚的时候,把它们搅混在一起敲碎成泥糊状,然后敷在“泥鳅垒”进口边上的外壁,屁颠屁颠赶往水田,用泥巴覆盖住,恰当分布下去,旁边插一根小竹枝条做标记。夜间,泥鳅、黄鳝禁不住扑鼻香气的引诱,便会钻到里面美餐并就地休息,却外逃无门。翌日清晨,我们巡着竹标签把“泥鳅垒”一个个寻找收回来,然后把惊惶失措的泥鳅、黄鳝一个个从“泥鳅垒”可以松开的尾部倒出来。运气好的话,一只“泥鳅垒”会有1斤多的收获,让人兴奋不已。有时候还有可能意外捕获泥蛇。为了捕获更多的泥鳅,我们兄弟要经常的更换场所。这里还得感谢我家那条忠实的黄狗,时刻陪伴我们左右。
夏天“双抢(抢收抢种)”刚刚结束,晌午没有云朵遮盖的太阳,简直是起了火焰似的,晒在身上火辣辣的疼,大人们摇着蒲扇,躺在凉席午休。这时我却忙开了,身着裤衩背心,拿个小桶往稻田进发,干嘛去?捉泥鳅啊!由于刚莳下去的禾苗还来不及隐蔽大田,火热的太阳把农田里的水晒得比洗澡水滚烫,田里的泥鳅不得不寻找阴凉田坎边留着的杂草下面。怎么捉?双手轻轻一裹就有好几条。
我从小就是捉泥鳅的好手,每次出去都能满载而归,妈妈还曾嫌我捉泥鳅太多,说是煎炸泥鳅太费油,那时经济紧张,油得省着用。不像现在,为了健康少吃油少吃糖,那时,物资缺乏,一切商品都得省着买省着用。
选择一条有水有草的沟渠,泥鳅此时一般都躲在水草中纳凉。必须先从下游开始,把簸箕放在水中,再从上游捕远的地方,两脚在水草中地毯式的晃动,泥鳅由于受到惊吓,顺流而下,当它们遇到簸箕时,便乖乖的躺在里面了。这样的方式是要看运气和地段的,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有时则还能捞上小鱼小虾。在那种水不流动的沟渠,把两头都赌上,然后把里面的水淘干,然后用两手把泥巴全部翻个遍,这样即使泥鳅有天大的本事也休想逃跑了。这样的方式虽然非常累,工程也大,却乐此不疲倦。
还有一些捉泥鳅的方法,恕不一一列举。
12下一页
来源: https://sanwen.aiisen.com/sanwen-522703/更多资源请访问: https://sanwen.aiisen.com/s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