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湖溶月端砚说

  说起端砚,都知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地在广东肇庆。古时肇庆叫端州,端砚称为端溪砚。端溪砚有指是端州所辖羚羊峡内紫云谷的砚坑所采石制的砚,也有指为羚羊峡一带所出的砚,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宋坑、梅花坑是端砚石中的五大名坑。端砚享誉的历史始于唐代,到宋代时位列名砚之首。

  砚,就当代而言,一般地只是寄托情怀,观赏摆设的艺术品,但在古代的笔墨书写年代,却是文墨交流必需的用品,无论经世治国策论,或是书画展怀言情,都要以砚磨墨才能达成瀚海,对于文人建功立业来说,恰如将军沙场驰骋的战马。制砚之石,最重要的是能发墨,但即使能发墨之砚石,又往往粗糙容易吸干墨汁,书写难以如意,易使那些狼毫、羊毫、鼠须毫等精制的笔毫损伤,但端砚不仅研磨下墨速度快,而且发出墨汁细腻滋润,墨汁在砚上能储存长久,用完后又清洗易净。

  那时古人若得一方端砚,犹如武将战场骑上赤兔马,珍宝至贵。

  端砚对于古人确是珍贵,在当代的人为什么会喜爱而收藏呢?

  我是喜欢赏玩砚台所蕴含的文化,那有华夏民族历代流传的文脉光华,以下要说的,是一方文化缘及清末至后期的端砚……

  慢着!这段时期的砚有什么可谈的呢?据知,初唐时期,端砚作为书写工具,形制简单,实用至上,以箕形砚式较为多见,中唐以后砚形砚式日渐丰富。宋代时端砚赏用并重,形制多样,雕工讲究,古雅端方,以抄手砚式最具代表性。明代赏砚、藏砚之风盛行,制砚工艺承古创新,砚的形式更加丰富,纹饰题材颇为广泛,因材施艺、巧用天工,简练浑厚,不失别致。清代至中期端砚极尽炫技,雕工纤巧,精细繁缛,之后端砚工艺发展由盛渐衰。民国时期,国运衰微,端溪荒废停采,砚材枯竭,又清末已生产墨汁,加之西方文化冲击,端砚的实用功能退化,已渐渐远离社会生活。

  不错,端砚发展的总体大势是这样的脉络,但是,这时期仍被名士贵绅欣赏与收藏的,必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看我这方端砚,是麻子坑出的子石,手掌般大小,石质细润柔嫩,面上还有活石眼一颗。

  此砚就石的天然外貌随形而制,从近处的岩石至远山,周边都利用了石皮形成自然山石的表层,顶端还巧用了石皮间的一条小夹逢,雕成两侧有树丛的飞流溪水远源。砚面中部磨墨的砚堂为一泓湖水,墨池为湖水跌级泻下的水潭,湖的四周群峰环抱,翠木葱茏,云绕其间,俨然高山上的天湖。湖中石眼犹如水中映月,侧边的一条翡翠线,引向远处哗哗而下的飞流,翡翠线有丝啮痕,恰巧如飞流冲荡的高低水湧,瀑布激扬的水花,在平静的湖面中,荡漾起月色粼粼的波光。微风吹来,松涛轻奏,流云碧空,朗月湖溶。湖畔近处,一株苍劲的青松下,结一顶小草庐。居者是谁?独赏这曼妙静谧的天湖月夜!

  我想到传说中在广东省罗浮山修道成仙的一个人。这个人姓葛名洪,字稚川,又称葛稚川,生活在中国古代晋朝,是江南士族的后代。他年轻时遇地方变乱,受命将兵平乱,作战英勇,荣立战功。而他放弃功名,要去洛阳寻找奇异书籍,但遇上当时的“八王之乱”,北上道路不通,江东又遇到反叛兵乱,归途被阻。在去留两难的时候,恰逢友人邀请,就南下广州避乱,多年后还乡桑梓。东晋建立,皇室念葛洪的旧功,封授高官,但他一再辞官不肯就职。葛洪听说越南产有丹砂,就提出到这边远的地区为官,以便炼丹,途中至广州被故友所留,举家迁往罗浮山。葛洪在罗浮山隐居,优游闲养,研医著书,炼丹修道,至81岁羽化登仙。葛洪携家隐居罗浮山的故事,亦就成了历朝画家的丹青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大家王蒙所画的《葛稚川移居图》,现为国宝级藏于北京故官博物院。王蒙亦曾弃官隐居浙江的黄鹤山,以避元朝末年的战乱,画葛稚川移居,也正是反映了这种文人避世,隐居悠闲的思想情怀。

  这方隐士夜赏天湖溶月图端砚,又会是什么时人的情怀表露呢?我在市场淘时,是慕其品貌,因辨旧功力尚浅,曾请教了古玩老师,他认为此砚已过百年,可查底款的年时。

  底款刻铭,是署名石友于癸丑年的题句:时时述古、勤于学圃。有百年的癸丑年即1913年,也就是民国初期。此期间藏砚界有个无人不知的大藏家沈汝瑾,因喜石砚而取号石友,他的所藏无论材质、形制都以品位格调为第一,不沾俗气。他藏砚颇多,亦精刻砚,并善写书法,喜作诗词,研习古文。沈石友不好交际,常来往的只是数位朋友,其中与书画篆刻泰斗吴昌硕交往很深,除自己治砚刻铭外,很多请吴昌硕在砚刻题铭句,他亦常为吴昌硕的画题诗。沈石友于1917年60岁去世,他的后人将藏砚中的158方拓印成谱《沈氏砚林》,续而家道中落,书载的藏砚被日本人桥本关雪捆载东去,后来大部分名砚散于战火。

  因石施艺,随形饰纹,显瑜隐瑕,是砚文化发展至清代的独有艺术风格,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这会不会是沈石友参与的制砚呢?从砚雕的题材和品位,及底款铭句的情操,符合他的品行。对较《沈氏砚林》中一方由沈石友记刻的砚的底款,石友两字的结体和笔意类同,再是,字的个体向右上取势及章法布局中整体向左上取势的风格特点相同,但书体的内涵神釆又感觉不同。是仿制托名石友,还是制者自号石友?不再作稽查了。值得欣赏的是,此巴掌大的精华子石端砚,随形以天然石皮在周边入景,风物自然,图景宽宏,无边无际,意象高远,就清代制砚的艺术特点上,感觉又见新的风貌,在清末民初制砚业式微势下以来,于当代制砚技艺复兴大潮高湧之前,处山水题材的砚中,展现其木秀于林,堪称赏玩极品。更有意思的,是制砚取题材独赏天湖,在沈石友所处年代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拳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各地革命起义,清朝退位,民国建立后,继而又南北内战,此后又有多个时势动荡的年段。这砚中的石友,是否也心属葛稚川避世修道,悠然山林,述古书著,作高士隐逸呢?

  我品砚良思,感而研墨,展纸学书,写天湖溶月诗一首:

  云绕天湖朗月溶,瀑声悠远伴松风。

  何人独赏山中妙?水畔结庐仙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