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商场或交际应酬是我最头疼的事情。一来是因为平时上课上自习落下腰酸腿疼的顽疾,但更主要的是最怕有人认出我是教师。多次就因为在买东西打价时被人贬称为“老师”而发火,有时回以“你还当不上老师”,有时回以“老师怎么了?”,有时回以“老师老实好让你们捉大头是不是?”。但不论怎么回敬,心里都很别扭,最后落得什么也买不到,枉受一肚子气。妻子多次劝我忍忍算了。我也曾豪放过,既不打价也不找零。但还是会得到“谁说老师毛气'”的非故意讥讽,这样被“老师”,还是很不舒服,且觉得有了更难以捉摸的含意。多次想算了吧,被“老师”的又不是我一个,我也没有做过对不起老师这一称谓的言行,可我看到那见了当官的、富翁、社会老大而高扬的眉毛、谄媚的嘴脸,实在难有无动于衷的涵养。因为被“老师”惯了,老师们自己也常常互相“老师”了。看来多数老师是有这样的“涵养”的。只有极个别的怕连我的涵养都没有。有一次遇到一体形魁梧的同行被“老师”后,破口大骂:“老师T你妈你同样叫爹!”听了以后着实解气。可又想:如果老师都这样,恐怕更要被“老师”了。
老师本来是受尊敬的称谓。艺人和匠人拜师后称师傅那是多么恭敬的,老师显然又高出一格。可到了现在,怎么就成了某些人的贬义词了?这当然与我们同行的某些行为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有关系。社会上流传的“老师买药片挑大的”,“十等公民是园丁鱿鱼海参分不清”,“黑狗白狼眼镜蛇”等都说明先前老师的清苦和后来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再追溯到以前,落魄文人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更难以辩驳了。《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不就是典型吗?严监生之流确实过分,但也不仅中国的儒林有这样的,中外的商人也大有人在,“拔一毛可利天下而不为”的、阿巴贡、葛朗台之流就是典型。孔乙己之类应另当别论,穷困潦倒的他们如何能大方得起来?而中国文人成为富豪的实在寥寥,多数时代、多数人就是一辈子处于穷困潦倒中,这应该是国度、民族、社会的耻辱!孔子这样的大圣人尚且被贬称为“孔老二”,自己文德浅薄被“老师”就该理所当然了,以后我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老师”吧。
可每逢教师节,社会上人们吵吵嚷嚷的,这个送给班主任多少,那个给了多少钱让班主任把孩子从后边调到前边了,某局长给了多少名酒名烟,某老板给每位老师每人3000元,王家的孩子花了15万进了名校,李家的孩子花了两万进了实验班,某副县长和教育局长的孩子去谁的班后这个班比同年级其他班人数少20人,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有的老师嫌弃班里少数几个农家的孩子在教师节只给了老师点廉价物品而当场挖苦,有的老师经常让班里的学生到指定的书店文具店买东西,有的班主任把不给钱的学生从前边调到后边,有的老师让家长给提供方便或开口索要物资甚至向家长借钱。所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已经或仍在发生的事情,难怪社会上“老师”教师的声音缕缕不绝。
有些同行感言,是老师收入少,我不能苟同。因为有些官员、警察、医生、法官收入很高还会吃拿卡要,变本加厉,变着花样地巧取豪夺。也有的说好老师少好学校少好领导少导致资源紧缺抢手。可这种现象在拥有优质师资的私立学校为什么不存在?
那么人们热议教育,痛恨时下教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学校的好老师班里,可送去了是不是就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呢?这恐怕才是人们抱怨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与家长的需求有关,与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教育的目的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关。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有几个家长把追求孩子快乐当做目的?有几个学校和老师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做头等大事对待?孩子高兴不高兴不管,家长高兴了老师就觉得做好了。孩子有没有养成好习惯,有没有形成凡事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没有真正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不是当下我们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很多学校几乎是与此完全背道而驰的。许多所谓的好学校把学生当做鸭子,用填鸭子的做法对待每一个学生,全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许多学校觉得生源差,就干脆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因材施教。而多数学校优先考虑的是收入是否增加了,许多老师优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外块!这样的教育不遭致唾骂,这样的教师不遭致挖苦那是不可能的!( 文章阅读网:sanwen.aiisen.com )